为争夺彩礼,亲生母女不惜对簿公堂上海经济纠纷律师讲述案情经过
2019年春节过后原告王某经人介绍与李某认识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于2019年农历五月廿九日举行结婚仪式,开始同居生活。
但是因为王某当时未满20周岁,不够法定结婚年龄,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所以李某和王某便选择先订婚,并且赠送王某彩礼款。
王某将彩礼存在了本人银行卡上,后来被告王某的母亲将该款取出存在了自己的银行卡上。
2019年农历十一月廿一日
原告王某生育一子。王某怀孕后听说佩戴金饰对胎儿有辐射,在一次回家时把李某在订婚时赠送给自己的四金放到了娘家,让母亲暂为保管。
2020年春节前,王某回母亲家,王某母亲趁王某睡觉时把王某的身份证和生孩子时收取的礼金拿走。王某发现后向其索要,母亲便称要替王某保管,拒不返还。
后来,王某与丈夫两人结婚后感情破裂离婚,离婚后王某经济来源紧张,还要带小孩,于是想起母亲还占有着自己的彩礼款及孩子礼金款,经王某多次催要,王某母亲一直拒绝返还,故王某将母亲诉至法院。
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情好客是共青人民的优秀品德,为弘扬传统美德,营造俭朴、文明的婚庆氛围,遏制婚俗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倡导婚事新办,不收高价彩礼,破除低俗恶搞陋习,树立新型婚俗观,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近年来,新人婚事新办,办文明现代而又不失隆重的婚礼理念深入人心。2018年,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村民周武辉和妻子陈红选择了拒绝彩礼,结婚三年来,他们的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
陈红说,“我爸爸教给我的道理就是,日子过好就行,不是一定要多少彩礼。现在已经结婚三年多了,我们并没有因为彩礼的事情发生任何矛盾,所以不一定要用高价彩礼来做幸福婚姻的保证。”
为倡导文明新风,摒弃婚俗陋习,渝水区民政局创新机制,将摒弃婚俗陋习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全区182个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通过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明确婚嫁事宜的彩礼、婚席标准和规模、随礼等限高标准。引导酒店餐饮和婚庆服务企业控制酒店和婚庆活动标准,与相关社会媒介签订承诺书,自觉参与到抵制高价彩礼等行动中来。同时,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开发婚姻家庭微信学习小程序渝子偕老,促进高价彩礼现象大改观。
宋蓉表示,渝水区民政局在各乡镇办和社区广泛开展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典系列宣传活动,并且联合各部门大力宣传婚事简办、婚事新办,有效扭转了村民和市民的婚俗观念。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婚俗改革的相关工作,让文明新风尚更加深入人心。
彩礼钱归父母还是子女
彩礼钱归父母。按照传统习俗彩礼是当归父母所有的。但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大部分父母都会将彩礼返还给儿女作为新家庭的存款。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彩礼到底应该属于谁。
1、传统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所以,彩礼钱给谁的问题,就彩礼的定义上看,是给女方父母的,毕竟旧时儿女的婚事都是父母决定,彩礼钱也就当归父母。
2、实际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聘礼钱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般是男方将聘礼钱交给女方父母之后,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再将彩礼钱返还给自己的女儿,让他们把这笔钱作为新家庭的存款,或者用于买家具、家电、衣服等等。
3、法律规定
在我国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并未对彩礼的归属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也就是说在法律条文中,并未明确指出彩礼到底是应该归子女所有还是父母所有。
所以,就以上内容得出,彩礼钱应该是归属于女方父母的,只是现在大多数父母都返还给了子女作为自由支配的财物。